微刊
52张图片
SARASA
#传统微刊#【第三期·诗经】看到植物画册,回家翻出了诗经,不厚却落满了尘埃,烙印着满满是时间的陈旧。子曰:“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。曰:思无邪。”思无邪,如此直述,不虚假、真情流露。这大概就是我爱《诗经》的缘故了。它之中诸种植物何尝不似信物般,给现代的你我,予以那时候直白的联系。
#传统微刊#【第二十八期·节气·雨水】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「正月中,天一生水。春始属木,然生木者必水也,故立春后继之雨水。且东风既解冻,则散而为雨矣。」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:「一候獭祭鱼;二候鸿雁来;三候草木萌劝。」
#传统微刊#【第三十四期·绒花】南京绒花的历史十分悠久,谐音「荣华」,相传早在唐代武则天时便被列为皇室贡品。明清时代更具规格,康乾时期为极盛。主要在春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及际逢婚嫁喜事时佩戴绒花。绒花制作,需经十余道工序,工艺复杂,成品却甚是精美。
#传统微刊#【第四十期·节气·惊蛰】一般在每年3月5日或6日,此时天气回暖,春雷始鸣,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,故而得名。民间过去常有各种小食如芝麻油煎饼、炒黄豆、韭菜饼等寓意皆在灭虫。又,《诗经》载:「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」,从惊蛰开始,正是到了桃花开放的时间,所以有「桃始华」一候。
#传统微刊#【第四十一期·本草】长得正好的草即使放进药屉,不久也会烂掉,因它未经晒、烘、焙或炒……诸多劫数,少了一劫都不能成药。凡是药,都身世沧桑且需以文火轻拢慢捻,不疾不徐地在药锅底下缭绕,熬着熬着,药心舒展。尘封已久的沧桑便一丝一缕地倾吐出来,方渡世人苦疾。
#传统微刊#【第四十六期·花朝】百花生日是良辰,未到花期一半春。红紫万千披锦绣,尚劳点缀贺花神。赏花是生活中的一种雅兴,中国人在赏花方面所积累的民俗文化成果尤称丰富,旧时流行于各地城乡的花朝节就是一例。 二月仲春,正值芳菲盛开、绿枝红葩的时节,正等待着赏花的你。
#传统微刊#【第四十五期·风铃】唐朝开元天宝遗事记载「歧王宫中竹林中,悬碎玉片子,每夜闻碎玉子相触声,即知有风,号为至占风铎」,可知中国古人将碎石悬在一起,当风吹玉振,叮叮当当发出清脆的声音,称为「占风铎」,目的是用来知风。
#传统微刊#【第四十七期·缂丝】缂丝,亦称「刻丝」,是我国一种传统的丝织品。因「承空视之,如雕镂之象」,名「刻丝」。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形容缂丝织造为「以梭代笔」。手工艺传达一个民族对于美的追求,简约的、淡雅的和灵动的无我意境之美,将丝、画融合在一面,从而创作出惊艳世间的天工之作。
#传统微刊#【第五十期·糖画】用小圆勺舀起铜桶中的糖稀,以腕力带动勺子运行,随意挥洒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,或提、或顿、或放、或收,速度飞快,一气呵成。一分钟不到,栩栩如生的形象便呈现在众人面前,这就是民间艺术——糖画。曾经遍布在大街小巷的糖画,是不少人儿时甜蜜的回忆。